你的位置:竞彩足球app官方下载ios > 新闻动态 > 刘裕北伐后是如何自毁长城的?七员北伐大将只剩下了个檀道济!
刘裕北伐后是如何自毁长城的?七员北伐大将只剩下了个檀道济!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0 点击次数:173
刘裕是中国历史上武力最强的皇帝,他发起的北伐被很多人认为是南北朝时最令人惋惜的行动。那时候,他不仅灭掉了后秦,还拿回了长安,带着东晋把地盘扩大到了四川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这些地方。其他胡人的政权也被刘裕打得快要垮了,历史记载说“天下被分成了七份,他占了四份。”
可就在大家都盼着刘裕能趁热打铁,继续带领大军往北打,灭掉北魏、吞并胡夏,让中华大地再次兴盛起来的时候,刘裕却突然下令撤军了。他没理会关中百姓的苦苦哀求,只派了些将领守在关中,自己带着大军往南回到了建康。
东晋很多次想攻打并管理中原地区,但只有刘裕成功打下了十六国中的两个国家。真是可惜啊,这次北伐没能更成功,太让人遗憾了。
刘裕为啥急着往南撤,历史上大家有很多猜想,但说到底也就两个原因:一个是刘裕留在后方的得力助手和智囊,守在建康的前将军刘穆之突然没了,刘裕怕后方出乱子;另一个就是刘裕心里打的算盘并不是真的统一北方,他只是想取代晋朝,给自己攒点政治本钱。
公元420年,刘裕取代了晋朝,自己当上了皇帝,把都城定在建康,国家名字叫“宋”。到了公元422年,刘裕在彭城听到青泥战败的消息后,说要选个日子北伐。史书上说他登上城墙往北看,伤心得流了眼泪。没多久,刘裕在西殿去世,享年六十岁。
很多人后来觉得,要是刘裕没有因病去世,多给他几年时光,他肯定能拿下北方,当上第一个从南边打到北边、统一全国的皇帝。
可实际上,刘裕攻进长安后,自己跑回了南边,就这样丢掉了唯一的机会。他后来的那些做法,哪里是为将来北伐做准备,简直就是自己在拆自己的台。
【一、失民心】
民心的重要性大家都懂。想当年刘裕打进长安,老百姓们高兴坏了,提着酒、拿着蛋,纷纷跑到街上去看望晋军。大家为什么这么激动呢?一来是因为从316年长安被占,愍帝去世之后,长安的老百姓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过朝廷的军队了,这种“盼望王师收复失地”的心情,可不只是陆游才有;二来是大家盼着刘裕能终结八王之乱后的乱世,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。
简单说,老百姓的心本来是向着我们的,但刘裕没好好珍惜这份真心,结果把北方老百姓的心也给弄丢了。
史书上说,刘裕要往南回去的时候,关中的百姓们老的扶小的牵,都跑到军营门口哭着求他,不想让他走。他们说:“我们受够了苦,一百年都没沾上大晋的好处,现在好不容易看到像样点的景象,大家都高兴得很。可没想到您却要抛下我们。长安的十陵是咱大家的祖坟,咸阳的宫殿也是咱的家,您为啥要去别的地方呢?”关中的百姓明显是想让刘裕接着干西汉时候的大事,把他当成了能跟汉高祖、汉武帝比肩的大人物。
不过当刘裕听完这些话后,心里虽然有点触动,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,嘴上说着“我奉了朝廷的命令,不能随便留下”,婉拒了他们的好意。
刘裕原本很受关中百姓的拥戴,但这样一来让大家很失望。而且后来,将领们自己打自己,士兵们到处抢东西,关中百姓没办法,只好接受赫连勃勃的匈奴军队了。
【二、失将领】
刘裕北伐那会儿,手下大将多得数不清,像王镇恶、檀道济、沈田子、傅弘之,还有毛脩之、朱龄石、蒯恩,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战将。可才过了短短两年,七位大将里就只剩下檀道济一个了,而且其中三位大将的死,说起来还跟刘裕有点关系。
公元416年8月,刘裕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北伐。他让刘穆之做了尚书左仆射,负责朝廷大事和军队粮食,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领五路大军去北伐。
王镇恶作为龙骧将军和檀道济这位冠军将军,他们从寿阳朝着洛阳打过去;沈田子振武将军和傅弘之建威将军,从荆雍那边出兵攻打武关;朱超石宁朔将军与胡藩一起带兵进攻阳城;沈林子建武将军出兵雎阳,目标是石门;王仲德冀州刺史带着水军,从巨野泽进黄河攻打滑台。刘裕呢,他亲自带着大军从彭城出发,经过泗水和巨野泽,再进黄河,一路往西打向洛阳。
在五路北伐的军队里,王镇恶和沈田子带领的两支队伍,战功最为显赫。
王镇恶和檀道济的军队打进秦国后,打哪儿赢哪儿。秦国的将领王苟生在漆丘向王镇恶投降;徐州的刺史姚掌在项城向檀道济投降;后秦的新蔡太守董遵死守着城池不投降,结果被檀道济给杀了。之后,檀道济又攻下了重要城市许昌,抓住了颍川太守姚垣和大将杨业。
刘裕一开始让各路军队先去打下洛阳,然后等其他大部队到了再继续往西打。但王镇恶看到潼关的敌军不多,就果断决定,不等大部队了,自己直接分兵两路向西进发。一路是他自己带着军队到渑池,攻破了蠡吾城,活捉了弘农太守尹雅,一路打到潼关城下。另一路由檀道济和沈林子带领,去攻打蒲阪,不过先后被后秦的并州刺史尹昭和辅国将军姚城都打败了,所以他们就掉头回来,和王镇恶的军队合在一起攻打潼关。
公元417年3月份,王镇恶打败了后秦的姚绍,占领了潼关。姚绍退到定城,靠着险峻的地势来防守。虽然王镇恶多次打败后秦军队,但还是没法继续前进。
4月份,刘裕在黄河北边摆了个却月阵,把北魏军打得大败,还杀了他们的将领阿薄干。北魏军只好逃回畔城,这样刘裕就顺利地向西攻占了洛阳。
刘裕抵达潼关后,王镇恶继续沿着渭河往上走,在渭桥把后秦的姚丕打得大败。后秦皇帝姚泓赶紧带兵来救,结果又被王镇恶打败。姚泓只好一个人骑马逃回长安,王镇恶瞅准机会进攻,后秦的军队全都溃散了。最后,姚泓只好献出长安城,向王镇恶投降。
刘裕快到长安时,王镇恶在灞上迎接他,刘裕亲切地对他说:“能帮我成就大业的人,就是你啊。”
沈田子和傅弘之一行人同样进展神速,他们每到一地,后秦的守将要么被打败,要么就溜之大吉。到了417年7月,沈田子已经顺利攻进武关,并且在青泥驻扎下来。
8月份,姚泓带着好几万骑兵突然杀到了青泥这个地方。沈田子想趁着秦军刚到,还没站稳脚跟,就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。但傅弘之觉得敌人太多,咱们人少,不能硬碰硬。沈田子却说:“打仗关键是要用奇招,不一定人多就能赢。现在咱们人少他们人多,情况危急,要是等他们围上来,咱们就跑不了了。不如趁他们刚来,营地还没扎稳,咱们先冲上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,说不定还能立功呢。”说完,沈田子就先带着自己的人马冲了上去,傅弘之也跟着上了。
最后,晋军用少数兵力战胜了多数,把姚泓打得大败,杀了秦军1万多人,把后秦的最后一支主要军队给消灭了。没多久,长安城就被攻下,姚泓出来投降,后秦就这样灭亡了。
可以说,攻打秦国灭掉秦王,镇恶的功劳最大,沈田子排在第二,但刘裕也没能避免“怀疑并迫害有功之臣”这种常见的历史悲剧。
刘裕回到南方后,把只有十二岁的二儿子、桂阳公刘义真留在长安,让他当安西将军和雍秦二州的刺史,负责镇守那里。王镇恶呢,他做了征虏将军,还兼任安西司马和冯翊太守,帮忙辅佐刘义真。
要是只有这样倒也罢了,虽说让一个小孩承担这么重的责任实在是离谱至极,但好歹刘裕留下了王镇恶,让刘义真代表自己也算个办法。可遗憾的是,刘裕还安排了沈田子做雍州中兵参军和扶风太守,用来制衡王镇恶。
这摆明了是不相信王镇恶,后来那些将领们互相争斗残杀,就是因为他的这个态度导致的。
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,前秦没了之后,他跑到了南方。他骑马射箭不太行,但特别会想办法。刘裕觉得他这点很厉害,就让他当将军。在打垮后秦那场大战里,王镇恶和沈田子功劳最大。王镇恶第一个冲进了长安,让姚泓君臣投降,真是风光无限。关中的人们还记得他爷爷王猛,所以对这位回到老家的孙子也天生有好感。
刘裕的手下大将,除了王镇恶,其他都是南边的人。他们瞧着王镇恶立下大功,心里头都有些嫉妒。沈田子带着一千多人打败了秦军好几万人,觉得自己功劳最大,非要跟王镇恶比一比谁的功劳高。
将领们之间产生了矛盾,身为领袖的本该想办法化解,但刘裕却偏偏反着来。当他进入长安时,王镇恶到灞上去迎接他,刘裕嘴上夸着王镇恶,但一听说王镇恶私藏了姚泓的皇帝车驾,就怀疑他心怀不轨。于是,他派人去查,后来发现王镇恶只是把上面的金银取了下来,车驾像扔垃圾一样丢掉了,这才让他放了心。
沈田子和傅弘之说:“王镇恶家在关中,咱们不能信他。”刘裕没责怪他俩,反倒说:“现在我留你俩和一万精兵在这,他要是敢胡来,那就是自寻死路,不用多说。”他还拿曹魏灭蜀的事儿跟沈田子讲:“钟会没反成,多亏了卫瓘。你们十几个人,还用怕王镇恶?”这明显是在挑拨离间。沈田子觉得自己就像卫瓘一样,所以就大胆杀了王镇恶。可刘义真的长史王脩不明白这里面的道道,又把沈田子给杀了,结果他自己也被刘义真身边的人给害了,这样一来,关中局势就乱套了。这都是刘裕自己作的,怪不得别人。
刘裕是个打仗挺厉害的将领,但做领袖可就不行了。他唯一能真正信任的人,就只有刘穆之一个。
刘穆之家里条件不好,但他从小就很爱读书,也挺有才,而且不像有的书生那样文绉绉的。据说,刘穆之喜欢喝酒,还爱吃槟榔。他老婆是江家大户人家的女儿,家里挺有钱,因此他老往小舅子家蹭吃蹭喝,这让江家的兄弟们很不高兴,笑话他说:“槟榔是帮消化的,你老饿肚子,还嚼它干啥?”刘穆之听了这话,以后就不再去了。
东晋快结束的时候,皇族势力变弱,刘裕站出来攻打桓玄。那时候,在琅琊当主簿的刘穆之,和何无忌等人一起,带着几百号人,投奔了刘裕。这就是他们俩第一次联手的故事。
刘裕打仗很在行,但守城和管理就不太行了,所以他特别信任刘穆之,遇到大事小情都赶紧找刘穆之拿主意,说:“所有重要的决定,都是穆之你迅速想出来的,我什么事都要问问你。”刘穆之呢,对刘裕也是忠心耿耿,什么事都帮他考虑周全,“穆之全心全意地辅佐,一点不留私心。”刘裕小时候就不爱读书,认识的字不多,字写得也歪歪扭扭。刘穆之就对他说:“这事儿虽小,但传出去影响不好,你还是稍微注意点吧。”刘裕不当回事,还觉得自己没那天赋。刘穆之就给他支招,让他把字写大点,这样既显得有气势,看起来也美观。
刘裕带兵去攻打荆州刺史刘毅时,留下刘穆之和诸葛长民看家。诸葛长民心里打着坏主意,想造反,就先试探刘穆之,问刘裕为啥对他有看法。刘穆之脑子转得快,马上对他说,刘裕出兵在外,连老妈和弟弟都交给你照顾了,怎么可能不信任你呢?说完,刘穆之就把诸葛长民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裕。刘裕一回建康,第二天就把诸葛长民给杀了。
从两人在京口一起起兵算起,他们紧密合作了十三年。这期间,有人想挑拨他们的关系,就偷偷跟刘裕说,刘穆之权力太大了,可能会起二心。但刘裕根本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,这足以看出他对刘穆之是多么信任。
不过,刘裕也得为刘穆之的死负上一些责任。
公元416年,刘裕打下洛阳后,就派左长史王弘跑回建康,跟朝廷说要给他九锡之礼。其实啊,北伐前刘裕就和刘穆之商量好了,等打胜仗回来就给九锡。可没想到,北伐刚开始没多久,刘裕就私下跟朝廷提这事儿了,还没跟刘穆之通气。刘穆之觉得刘裕不信任他了,心里又急又怕,结果急出大病来,一病不起,没多久就去世了。这么一位大官,就这么遗憾地走了,真让人惋惜!
刘穆之去世后,刘裕发现竟无人能顶替他的位置,无奈之下只能让徐羡之顶上。这样一来,以往刘穆之负责决定的朝廷大事,现在都得跑到北方的刘裕帅府去请示,徐羡之其实并没能得到真正的信任。
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人,傅弘之在418年时被胡夏的太子赫连璝带兵攻打长安时打了败仗被杀;毛脩之是在王镇恶去世后接替了他的位置,但在同一场胡夏攻打长安的战斗中失败被抓住;朱龄石和蒯恩则是在潼关被赫连勃勃抓住,没多久就被害了。
到现在,像王镇恶、沈田子、傅弘之、毛脩之、朱龄石、蒯恩这些厉害的大将都已经去世了。刘裕要是再想打仗,已经凑不齐像攻打秦国时那么强大的阵容了。
【三、开弑杀废帝先河】
尽管刘裕在篡位一事上做得相当周到,但他毕竟开了杀掉被废皇帝的先例,这让南方的士族们非常失望。
义熙十二年快结束时,刘裕先派王弘回建康去讨要九锡大礼,好封他为宋公,掌管朝廷大权。到了十三年,朝廷又“下令”让刘裕的宋公爵位升为王爵,虽然刘裕推辞了,但没过多久,他就让王韶之把安帝勒死了,然后立琅邪王司马德文做了恭帝。到了元熙元年,刘裕终于接受了晋朝封他为宋王的命令。最后,在元熙二年,他正式登基做了皇帝。
从权臣一步步当上皇帝的过程,从曹丕到司马炎,再从司马炎到刘裕,基本上都差不多。不过呢,汉献帝被赶下台后,当了个山阳公,还活了十四年,一直到魏国的青龙二年才去世;魏国的少帝被废后做了陈留王,也活了三十八年,直到晋国的太安元年才走。他们俩都算是寿终正寝了。可晋恭帝就没那么幸运了,他退位后仅仅一年就被害了。
从那以后,禅位的皇帝都没能保住自己的性命,这都怪刘裕,成了惯例!
相关资讯
